水生植物從2010年的238種增加到303種、鳥類從2012年的96種增加到175種;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金線鲃等土著魚類以及鸕鶿、白眉鴨等鳥類重現滇池,瀕臨滅絕的國家珍稀鳥類彩鹮出現在滇池湖濱……近年來,聚焦控源截污、問題整改、建章立制、共管齊抓,滇池水質、生物多樣性明顯改善,2018年來滇池全湖水質連續5年保持Ⅳ類。
科學處理好湖、城、人、產的關系,以水定城,量水發展,昆明市先后印發《滇池保護治理規劃(2018—2035年)》,編制《滇池流域國土空間保護和科學利用專項規劃(2021—2035年)》,修訂《云南省滇池保護條例》等,為滇池保護治理提供強有力政策支撐。劃定湖濱生態紅線和湖泊生態黃線,確定生態保護核心區、生態保護緩沖區、綠色發展區,對生態保護核心區實行最嚴格生態保護制度。制定頒布污水處理、污泥處置、湖濱濕地建設管護、藍藻水華監測預警及應急處置、金線鲃棲息地修復等一系列地方標準。
按照上截、中疏、下泄的原則,昆明市先后實施長蟲山、石盆寺等18項面山防洪滯蓄工程,可實現單次滯蓄雨洪水45萬立方米。2022年以來,昆明市新建(改建)排水管網123.42公里、老舊小區排水管網改造872個、城中村排水管網改造205個以及雨污混接、錯接點改造3978個。滇池流域共建成28座城鎮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規模為每日236萬立方米。滇池流域17個涉農鄉鎮(街道)、176個行政村、809個自然村實現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35條主要入湖河道“一河一策”治理,截至2022年,盤龍江、洛龍河、大觀河等26條河(段)被評定為省、市級美麗河道。先后完成滇池流域及西山重點保護區域72個礦山關停和生態治理修復11291.29畝;實施滇池面山植被恢復11491.6畝。建成滇池湖濱環湖生態帶6.29萬畝,其中湖濱濕地54個,面積4.57萬畝。在滇池草海和大泊口水域開展的多項水生態修復示范工程中,海菜花等土著物種得到良好恢復,大泊口沉水植物蓋度達42%,局部水域達到Ⅱ類水質。去年,牛欄江向昆明調水4.26億立方米,其中城市應急供水0.67億立方米、滇池補水3.59億立方米。
強化科學支撐,昆明市先后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建立清華大學—昆明滇池高原湖泊聯合研究中心、云南(昆明)劉永定院士工作站、滇池流域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等多個創新發展平臺;研發構建的“滇池藍藻水華監控預警平臺”,基本實現了對滇池水華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和預警。先后開展滇池藍藻水華控制、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術研究與示范、滇池入湖河流水環境治理技術與工程示范、滇池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與水體修復技術及工程示范、城市水環境改善技術研究與示范等多項滇池保護治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按照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態、大濕地、大景區的要求,昆明市推動生態、文化、農業、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目前,昆明市啟動滇池沿岸183個美麗鄉村改造提升工作,把46個自然村作為重點村,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題”的思路進行重點改造提升。環湖路臨湖一側10904.22畝大水大肥種植方式退出,推廣綠色有機化種植。環滇池綠道建設環草海段和海埂公園至三個半島段綠道37.1公里實現基本貫通;環外海一期綠道建設71.9公里也計劃于年內實現貫通。從“一湖之治”進入到“流域之治”,滇池流域人、城、湖、產關系更加和諧,自然之美與文化之美交相輝映。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