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海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建筑垃圾的處理成為了一個日益嚴峻的問題。建筑垃圾不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如何通過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再利用,實現變廢為寶,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3月30日,在全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論壇暨中建林河論壇(2024)無廢工地專題論壇上,來自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探索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實踐和新方法。
資源循環行業是發展新賽道
根據住建部數據測算,我國2019年到2022年間的建筑垃圾產量整體仍呈上升趨勢,預計2023年及以后,年產量將維持在22億噸以上。如何處置如此巨量的建筑廢棄物已經變為各級政府所面臨的嚴重的環境和社會問題。
論壇上,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特聘教授寇世聰分析了我國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面臨的問題及對策。他指出,“目前我國建筑廢棄物量大面廣,資源化利用嚴重不足,資源化利用的技術體系不完善,建筑垃圾再利用要遵循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三原則。”
中國建筑技術中心教授級高工魯官友指出,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碳排放國,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化、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和分類處置等全過程的減廢、減排措施是目前中央倡導踐行“綠色環保、低碳生活、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涉及建筑垃圾的政策頻繁出臺,涉及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綠色金融支持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十四五”期間,國家也明確了提高建筑垃圾綜合處置能力的方向。
可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是較為剛性的需求,資源循環行業是發展新賽道,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這對行業來說也意味著市場潛力和機會。
“無廢工地”方案適逢其時
“未來十年,隨著城市建設從外延式開發到與內涵式大規模舊城改造并舉,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仍將持續增長。”魯官友在作“無廢工地”建設全過程管理研究與應用主題分享時指出,加速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實踐勢不可擋。
除了需要對建筑物改造拆除階段產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實施有效控制外,新建筑的施工階段也是建筑垃圾治理的主要節點。
魯官友用一組數據介紹了我國建筑垃圾的主要構成分布:我國新建建筑垃圾排放量每萬平方米500—600噸,這些垃圾構成中,主要是混凝土、磚石、渣土、陶瓷、木材、玻璃、金屬等廢棄混合物。同時,混合堆放、混合運輸、導致目前我國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率不足10%,絕大部分混合填埋或堆放,帶來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環境的負面影響如二氧化碳的排放。
如何在施工階段實現減排?一種先進的工地管理理念——“無廢工地”方案逐漸成為在建項目實施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方案。
魯官友告訴記者,“無廢”并不是沒有建筑垃圾產生,也不意味著建筑垃圾能完全資源化利用,而是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施工和綠色拆除,持續推進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和就地就近綜合利用,實現施工階段的建筑垃圾的產生最小化和利用最大化,最大限度減少外運填埋量,將建筑垃圾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工地管理模式。
據了解,澳門東北大馬路長者公寓項目便通過引入裝配式建造技術和施工現場建筑垃圾全過程管理及碳排放核查技術,在施工現場對建筑垃圾進行碳排放計算、核查與統計,碳減排成效顯著。
綠色建造技術解決源頭減量
隨著裝配式建造技術、BIM設計技術、DfMA技術等工業化、智慧化、綠色化的建造技術在建筑領域的不斷應用,建設過程的精細化程度正在提升,材料的損耗和浪費率在下降,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再利用技術也隨之不斷發展。
論壇上,魯官友從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分類關鍵技術入手,介紹了基于霍爾系統工程三維結構法構建的建筑垃圾“五分法”分類技術,及其試點應用成果。
據悉,該技術首次將目標維、時間維、層次維應用于建筑垃圾分類,建立了“無機非金屬類、金屬類、木材類、塑料類、其他類”五大類為核心的建筑垃圾,創建了施工現場的建筑垃圾分類標識、分類索引圖、分類流程圖、分類布置圖等。該分類技術已在北京遠洋瀛海項目、華潤萬象城等項目進行了試點。其中,華潤萬象城項目創造性地將分類收運裝備和建筑垃圾五分法的結合起來,研發了針對建筑垃圾五分法的建筑垃圾收運設備,相對于不分類傳統填埋處置方式,運用五類建筑垃圾分類收運和資源化處置的方式后,該項目取得了優異的減碳效果。
此外,末端資源化水平不高也是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一大掣肘。“我國建筑垃圾產生的源頭和消納場所通常不具備精細化的分揀技術、設施和人員,絕大多數施工企業也沒有實施建筑垃圾現場分類分揀的操作,建筑垃圾現場管理以及再生管理水平不足。因此,制定系統的建筑垃圾技術管理方法是解決末端資源化效率的關鍵。”魯官友說道。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