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家村是陜西省韓城市的一個傳統村落,擁有近700年的歷史,被喻為東方建筑藝術的傳奇。黨家村是國內迄今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之一,是享譽中外的“東方傳統民居建筑的活化石”。黨家村的選址、布局規劃、整體建筑既符合村民實際生活的需要,又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黨家村的建筑文化與美術教育的融合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也是一種對鄉村振興的貢獻,本文就黨家村建筑文化與美術教育融合的路徑進行闡述。
一、黨家村的建筑文化
黨家村的民居建筑群一共經歷了四個時期的發展,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空間特點。立村之時以窯洞或簡陋房屋為主,從明初弘治八年(公元1491 年)至明末以房屋居住為主;之后通過經商致富的黨家村人開始對村落進行大規模的完善和修建,村落形態完全形成;1979年之后,黨家村又開始擴張村落范圍,進行新一輪的建設。
1.符合中國建筑的美學思想和儒道哲學
整個黨家村依塬傍水,選址非常巧妙,根據當地的地質、水文、生態、氣候及環境景觀等因素,把整個村落建在溝谷之中,保障了村子不染塵埃又涼爽宜人。遠看只見塔頂,中觀才見半村,近視瓦屋千宇、塔、碑、樓、巷等、民居、門樓等;黨家村的建筑,符合中國建筑美學的對稱、節奏、韻律和意境美,完美詮釋了天、地、人即“天人合一”的哲學觀,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四合院的大門開在八卦中的某一方位,根據八卦單數屬陽、雙數屬陰的說法,黨家村建筑的屋脊、椽木數等的設計均按照八卦方位設計。
“南樓北廳巽字門,東西廂房并相鄰。院中更栽紫荊樹,清香四溢合家村”。 黨家村四合院有主有次、高低有別,廳房供祖先、門房住父母、廂房住兄弟、廚房和廁所設置也有規定,這里的門楣題詞和家訓,多為《朱子家訓》、《菜根譚》的內容,要求子孫耕讀傳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彰顯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和倫理秩序。
2.黨家村建筑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黨家村有祠堂廟宇、文星閣、揭節孝牌樓、看家樓、四合院、門樓等建筑,還有上馬石、照壁、神龕、回廊、石門墩等附件裝飾,還有建筑附帶的題詞家訓,地域特色鮮明,大都是磚墻、瓦頂、木質結構,質量上乘,興盛于明清。各類建筑設施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公共設施符合居住實際需求也符合審美文化的需要。具體來說,這里的磚雕、石雕、木雕、壁畫、家具、書法、園林、建筑及室內室外裝飾等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既是地域風俗文化的印證又具有獨有的藝術價值。
3.沉淀下獨具地域特色的風俗文化
黨家村文史之風很盛,人才輩出,有登科進士,也有英雄將領、投身革命的共產黨員人。經過幾輩人的努力,這里的花饃、十三菜、剪紙、手工布鞋、土織布、土炕、社火表演等等已經成為黨家村刻在骨子里的民風民俗。
二、黨家村建筑文化與美術教育的融合路徑分析
1.理論研究
1987 年,中日兩國學者決定展開聯合研究,之后又開展了兩次大規模的調查,學者們發表了系列關于黨家村的論文和專著,黨家村的歷史文化價值逐步得到世人的認可。學者們從旅游、村落保護開發、建筑文化特色、景觀設計、雕塑藝術、壁畫、書法、思想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這些凝聚著先民的智慧,讓黨家村的文化藝術價值更好地被世人認可。同時,還可以和中小學美術教育、高校的美術教育結合起來,進行更加專業化、體系化的研究。黨家村景區、當地政府可以對接美術館、高校、藝術研究機構進行聯動研發,打造黨家村的文化品牌,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和產業發展。
2.實踐探索
以黨家村的建筑文化文切入點,積極展開系列實踐探索。對接藝術研究機構、學校等開展相關理論研究研討會,設立實習、采風、實踐課程的研學基地,讓世人更好地了解黨家村;黨家村耕讀傳家、尊老愛幼、和睦鄰里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進取精神符合當下的主流價值觀,黨家村是韓城市家訓家規教育基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地,這里走出去古圣先賢、革命英雄更值得世人緬懷,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實踐探索。
3.發展創新
當下是互聯網時代,作為保存完好的民居村落更應該在國家數字化鄉村戰略下積極創新,開啟鄉村振興的新型模式。利用數字化方式建立黨家村民居的開發保護規劃數據庫,進行數據可視化設計、虛擬體驗設計、各種文創產品設計,建立網站、研發APP、開發文創產品等,讓專家學者、游客、受眾能更好地了解黨家村建筑文化和藝術價值。同時,借助當地的花饃、土織布、剪紙、行鼓、秧歌、社火表演等風俗文化,開展系列可參與性的展演活動,線上線下同步宣傳,促進當地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黨家村民居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正在被不斷地保護、傳承和開發。《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為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工作提供了明確的原則和新的思路,“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更是對傳統村落保護性開發的助力。深入挖掘黨家村特色文化,融入美術教育、藝術教育和思想教育,將會更好地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趙書英系渭南師范學院傳媒學院副教授;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項目“韓城黨家村傳統民居村落的數字化保護研究”(20JZ047)的階段性成果。)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