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成團,絢爛綻放;三角梅層疊錯落,宛若花瀑;薔薇花熱烈怒放,芬芳四溢……這是浙江“千島之城”舟山“村改居”民眾家門口一景。
以一朵花為溝通橋梁,從菜地到花園,浙江創新校地合作模式,通過小切口治理方式改變海島“村改居”民眾生活品質,推動“千島之城”更新蝶變。
擁有2085個島嶼的舟山被稱為“千島之城”,擁有普陀山、嵊泗等風景名勝,構成了“千島之城”獨特山海風光。
在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同時,海島城市在開發建設中也遇到了一些“成長煩惱”。
以舟山新城為例,20年來,其在打造現代化海島城市樣板區開發建設過程中,核心區的“村改居”回遷安置小區分布點超過100個,量大面廣,治理復雜,特別是老舊安置社區集中片,小區內部環境面貌、物業管理水平與城市周邊公共街區以及商品住宅區相比,差距明顯、問題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新一輪城市高質量建設的統籌推進。
如何解決這些“成長煩惱”?
2024年3月,舟山群島新區新城管理委員會(下稱“舟山新城管委會”)與浙江工業大學等機構開展了“校地合作下基層、三支隊伍進社區”城市更新行動,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安置小區環境自主更新行動——“海上花園進社區,百花進百戶”治理試點。
作為本次行動的試點小區,翁洲社區長升小區建成于2005年,共有161戶,是新城典型的回遷安置小區。
長期以來,“村改居”的回遷民眾一直保有原來的生活習慣,“離鄉不離土”“宅前自留田”的思維根深蒂固,房前屋后自主耕種的戶數超過總戶數的三分之二,甚至出現公共綠化被違規侵占、土表破壞、菜肥污染等一系列“里子”問題。
經過社區工作人員反復勸導、城管多次專項整治,但“毀綠種菜”現象時有卷土重來。
如何通過基層治理方式的創新,既消除歷史頑疾,又提高民生幸福度?
新一輪城市有機更新重點在民生
舟山新城管委會黨委書記張雷永告訴記者,新一輪城市有機更新重點在民生,而社區品質是“里子工程”,最終需要依靠居民自治的內驅力,才能真正做好。
3月以來,由舟山新城管委會副主任朱曉青牽頭組織,聯合浙江工業大學規劃建筑專業團隊深入社區,義務開展“精致規劃進社區”設計賦能民生行動,推行了“以花易菜”專項整治。
據朱曉青介紹,規劃經過街道、社區、小區三級論證和廣大回遷民眾的意見征詢,最終形成“一園一心、三巷多戶”的花園式振興方案。
“當初進行花園改造試點,我不能理解。”在長升小區居民虞阿姨看來,土地是用來種糧種菜的,種花雖美,卻填不飽肚子。但隨著“最美花園庭院”有獎評選活動的開展,她看到了身邊庭院的變化,“大家種了繡球、薔薇等,非常漂亮,吸引了不少人過來拍照,我也跟著加入了試點的隊伍。”
翁洲社區黨總支書記何富表示,經過首輪活動評選,鄰里之間形成互相競賽、共同學習的家園榮譽感,以評促治、以評促管、以評促效,為“海上花園”城市的社區有機更新,帶來長期活力和民生蝶變。
隨著“以花易菜”專項整治行動的開展,持續多年未曾改變的“半城半村”面貌終于發生了蝶變。
據駐場規劃的浙江工業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行動將自治機制建立在規劃前提下,通過校地合作充分調研了安置小區的居民意愿,制定規劃的種植方案、評選內容、獎勵規則均進行了充分公示,“安置區特點是鄰里組織主要為本地相互熟悉的原生社群,正能量傳播可以形成快速效仿機制”。
探索基層保障長效路徑
與此同時,圍繞“三支隊伍”建設,當地還組建了“駐場規劃師+社區干部組+園藝工匠隊”的高素質專項工作組,探索多方聯動、長效保障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小場景,大治理。在這座海島上,校地合作正推動著“海上花園”不斷更新,也展現著“千島之城”潑墨共同富裕的新圖景。
此外,舟山構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近來年,按照“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的定位進行打造,一座座主題鮮明、風格獨特的文化禮堂拔地而起,成為村民傳承文脈的“鄉愁基地”和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園”;還提升改造了一批圖書館、博物館、體育場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居全省前列。
為了實施海島振興,舟山市圍繞教育現代化建設主線,先后實施了《舟山市加強海島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舟山市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等一系列重磅工程,不斷提升海島學校辦學條件,加強離島師資扶優培強力度,把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作為振興海島教育的龍頭工程,以強帶弱的校際幫扶機制全面推進,在全省率先實現教育基本現代化。(林 波)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