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凝聚了前人智慧,反映了古典美學,蘊藏著歷史信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凸顯了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與實踐的重要性。
為了更好地理解傳統建筑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意義和科學方法,記者采訪了行業專家——白寧,她長期專注于保護和傳承傳統建筑文化,同時提升空間品質。她認為,這一工作不僅需要科學的方法,更需要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她特別重視對歷史背景、文化特色以及歷史遺存進行全面深入調研以及保護檔案的建立,她認為這些資料與信息不僅是規劃設計的基礎,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保護。她也強調通過專業科學的設計,將傳統建筑文化、營建智慧與現代建筑技術相結合,同時,還不能以保護為名對文化遺存進行建設性破壞。
以《西安市藍田葛牌鎮石船溝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為例,白寧及其團隊首先對石船溝村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包括歷史資料、選址格局、傳統建筑、歷史環境要素等,以及村落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鄉風民俗、民間技藝,并建立了非常詳細的保護檔案;然后再從村落整體空間、公共空間、民居空間三個層面,分析提取尊重自然、體現地域文化與營建特色的智慧,提出“最小干預”原則的保護規劃以及傳承文化價值的建筑保護方案。
在此研究成果的支持下,石船溝村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延續,空間品質得到了提升,傳統民居得到了修繕,石船溝村成為了根植于其生長的土壤上的中華文明“活態博物館”。
當鄉村發展與傳統文化保護情懷相碰撞時,如何尋找保護與發展的和諧共存之道?
“傳統建筑既應作為遺產予以保護,也應作為資源可以利用。傳統民居、傳統村落及其人文環境,是文化空間也是生活空間,使傳統建筑文化場所成為具有現代活力的環境,滿足現代功能需求,這樣才會使保護落到實處,起到文化傳承和促進發展的作用。”白寧如是說。
在住建部組織編篡的國家工程性大著作《中國傳統建筑解析與傳承》中,白寧負責陜西卷的關中民居和西藏卷的宮殿建筑兩部分,在其中,她對這兩種極具特色的建筑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內涵性進行了深入分析與圖解,也表達了她在傳統建筑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中的匠心。
她期望,通過在保護與傳承中持續的努力和創新,喚起更多人對傳統建筑文化的關注與尊重;她也相信,隨著社會對傳統建筑文化價值認知的加深,傳統建筑文化也會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活力。(向疏影)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