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有所居、住有安居是廣大農民群眾最樸素的愿望。長期以來,我國農房建設常常存在點多量大面廣、農戶主體責任無法較好落實、安全意識缺乏、安全投入不足、施工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等不利因素,加強農房建設管理就顯得尤其重要。為進一步規范農房建設管理、強化農房施工監管、保障農房質量安全,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嚴格按照《江西省農村村民自建房管理辦法》規定,采用“1234”工作法抓實這一工作,讓農民群眾真正蓋得放心、住得安心。
一套圖集 有品有形
設計是農房建設的龍頭。為了讓農民群眾住上稱心如意的好房子,會昌縣制定了《贛南客家風貌營造指引——會昌篇》,設計了一套農房設計通用圖集,向農村建房戶大力推廣使用。
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縣從去年起開始統一規范鄉村建筑風貌的設計、建設、管控等環節,使各村農房建筑面積、建筑高度、建筑風格、外觀形象、色彩圖案達到相對統一的要求,營造良好的鄉村風貌,彰顯鄉村特色,提高鄉村建設水平。
在周田鎮梅子村,58戶村民積極地表達了建房需求。縣住房城鄉建設局主動對接鎮政府和村委會,共同商議村民建房事宜,上門提供設計圖集和技術咨詢服務,整個過程做到了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管理、統一服務。
兩支隊伍 有質有量
為抓實農房建設質量安全管理,會昌縣成立了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小組,選派專業對口的干部,不定期到鄉鎮開展農房建設質量安全巡查和調研。除此之外,該縣有兩支隊伍發揮了關鍵作用。
一支是當地組建的鄉村安全員隊伍,將鄉鎮分管領導、業務干部、村級安全員與鄉村建設工匠一并納入培訓,提升專業能力。目前,全縣共培訓鄉村安全員300余名,為高標準、高質量開展工作提供了技術保障。
另一支是鄉村建設工匠隊伍。會昌縣制定了鄉村建設工匠培訓計劃,每年開展集中培訓,邀請專家授課,培訓合格的獲頒資格證書。目前,全縣經過培訓合格的鄉村建設工匠超過2100名,同時建立工匠名錄和數據庫,實行工匠信息共享,充分發揮鄉村建設工匠對農房質量安全的巡查和指導作用。
三項服務 有“理”有“技”
對于農房工作而言,政府部門做好服務意味著溝通成本的降低,讓政策更早更好地惠及困難群眾,改善他們的居住條件,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我們通過三方面工作,做好對農村百姓的服務。”會昌縣住房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一是政策宣傳服務,通過微信公眾號、公告欄等方式大力宣傳省市農房建設有關政策制度,向農民群眾大力倡導“適用、經濟、牢固、美觀”的理念,反對盲目攀比、貪大求洋、浪費資源的建房行為,增強農民群眾的質量安全意識。二是技術指導服務,提前做好農房建設摸底調查,掌握村民未來兩年的建房意愿,做好信息登記,及時解答村民在建房過程中的困惑和問題;整合全縣專業人才,采用“一對一”掛點指導鄉鎮的方式,為鄉鎮的農房建設提供技術服務。三是規劃設計服務,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聘請有資質的設計單位為村民建房提供規劃設計支持,特別是對政府所提供通用圖集需要調整和修改、設計與建設用地不相符等實際情況,提供免費技術服務。
四個機制 有始有終
農房建設管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為了做到持之以恒,會昌縣從制度上不斷完善,重點在四方面加強機制建設。
一是建立聯合審批和竣工驗收制度,按照“統一受理、聯合踏勘、聯合審批”的原則,開展村民建房辦證審批管理,由鄉鎮人民政府牽頭,會同住房城鄉建設、自然資源等部門實行聯合審批,項目竣工后共同驗收,確保各方面都符合相關規定,質量安全達標。二是建立村級日常監管機制,做好農房建設常態化巡查,規模大的成立村民建房理事會,及時掌握村民建房情況,建立質量安全動態監管臺賬,以實現“全過程、全覆蓋”。三是建立施工過程監管機制,由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對審批過的農房建設項目在施工過程中抽查,在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指導與驗收,對檢查發現的問題立即責令整改并提出解決辦法,及時遏制各類違規行為發生。四是建立鄉村建設工匠紅黑榜制度,每年對鄉村建設工匠集中培訓和考評,將技術水平高、服務意識強、施工質量優的工匠列入紅榜,給予全縣通報表揚,優先承接本年度農房建設項目;將不規范施工的工匠列入黑榜,在相關媒體進行通報,資格證書年審不予通過。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